再谈去中心化——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
2024-10-20 12:16 • By 欧易
半个多月前我写了篇文章《常常被讨论的“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吧啦吧啦几千字的篇幅最多算开了个头,去中心化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大了···这段时间的一些有意思的经历,加上我开脑洞的思考,想再谈谈去中心化的表现、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预测。
开放式、扁平化系统结构的去中心化在互联网时代似乎尤为合适:有史以来最开放的信息共享、迭代变化最快的资讯和成果、交流连接最自由的网络,每个个体在这个时代也最有机遇成为焦点。这种量身定做般的对接,不由让我脑洞一开: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互联网时代即去中心化时代!
这个结论抛出去会遭到很多人的炮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发展壮大的门户网站风光一时,成为那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第二个十年的当下,百度、阿里、腾讯组成的BAT方兴未艾,这三个巨头正在不断地壮大自己阵营、完善自己的生态,事实上这三家公司几乎影响着整个中国的互联网。放眼国外,Google、Apple、Facebook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更是在全球扩张,对这个星球施展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些都在昭示着我们,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中心化、寡头化,那么何来“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之谈?
互联网的前身是阿帕网(ARPANET),是隶属于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署的一个网络。六十年代广泛使用的网络都是中央控制式的,这种网络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如果中央控制系统受到攻击,整个网络就会瘫痪。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的保罗·巴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理论,在这种方式下,网络通信不象由中央控制那样简单的把数据直接传送到目的地,而是在网络的不同站点之间象接力赛一样的传送,这种网络中数据的传送方式称做“包交换”(或分组交换),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就是按照“包交换”的原理运行的。当初的阿帕网是在美国国防计划署的资助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的本意是为美国军队服务的,然而在运行阿帕网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它的真正功能还是为计算机科学服务。美国国防部于1990年正式取消阿帕网,终于使其回到本来应有的位置上,起到真正的“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的起源即为去中心,使信息更安全、传播更高效,而这也是互联网永恒的使命,从这个意义来说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发展日益呈现巨头当道,它们以中心的形式影响着亿万用户,但每个用户都有着自己的选择权力,用户聚散直接影响着巨头的变更,在互联网世界里中心有很多且变化也很快,这些特性上来看,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互联网巨头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称霸一方,成为一大中心,但细看巨头公司的内部其实有更多发现:架构上倾向采用事业群制、公司业务越来越倾向从大整体中独立出来发展、垂直领域越来越倾向细分品牌化。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中心的内部并非高度统一集权,而是逐渐朝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分析,统归为这么一个观点:互联网发展将资源更高效整合与利用,因为用户选择的多样性和政府经济手段的干预将使得互联网巨头必然会有多个而不是一个,而在巨头内部又因为互联网开放自由、业务竞争等特性将细分多个小中心,统一体现为“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表现,可以用个有意思的例子来说明。我老家县城的人民公园是个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当然,也是广场舞大妈喜欢的去处。最初公园里只有一个领舞、一支广场舞队伍,大妈们都是跟着那个领舞跳新舞学新动作,后来人越来越多了队伍有十来排,后面的人基本看不到领舞的动作只能跟着前几排的人学,但到底没领舞那么标准,于是最前排有一小拨学的快又跳得好的自发带起一支队伍。后来又有人说想学其他舞种,于是又有了其他领舞自发组队跳其他的舞种,队伍一大便又开始分成多支队伍。每支队伍有一拨固定的成员,也有很多不固定成员,她们可能觉得另一个领舞更好就转到另一支队伍中,或者这周在一支队伍中学了踏歌舞,下周就去另一只队伍中学健身舞。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个领舞就是最初的唯一中心,她直接影响着广场上所有跳舞的人,而因为队伍庞大、人群需求不同、领舞自身能力有限等因素,广场舞逐渐分为更多队伍,每个队伍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依赖成员的聚拢才能留存,每个成员有着自由选择和连接的权力。公园里广场舞队伍的变化,便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演变。
那么,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何者更好?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且因时间、空间不同而利弊不同。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没有完全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我们只能从某个分析目标的大多数形态和方式去判断它目前属于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大分类,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微信公众号作为去中心化产品的典型体现——“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很多人的确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我申请了一个公众号用来写写文章,最开始两个月当做练笔没有做过任何推广,只是有时将写的文章分享在朋友圈,之前写的那篇《常常被讨论的“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也分享过,浏览量几十而已。当时,我也把文章发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后来被推荐至首页,浏览量一下就好几千了。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去中心化是互联网趋势,但去中心化是否真正对个体产生恰到好处的影响呢?一段时间下来,慢慢理出了点头绪:中心化最大优势是集中精力干大事,而更多的小事便毫不客气丢在一边;去中心化则扁平公正地对待每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但并不保证任何结果的产出。通俗点讲上述的例子,做公众号行啊,给你提供这么个平台,但你写的文章得靠你自己润色靠你自己推广宣传,你得自己拉粉和维系粉丝,总之能做成咋样都得靠自己。
去中心化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大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觉。“流量为王”“平台为王”的思维指导着第一代互联网人取得巨大成就,成功实践过的理论往往让人的思维根深蒂固,非得栽几个跟头才能转变,近年来讨论的“用户为王”的思维轰轰烈烈,似乎这就是“流量为王”“平台为王”的接班理论。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用户——究其本质而言是UV,是流量,电商中的流量、社交中的流量、信息传播中的流量。去中心化的浪潮中,我认为“内容为王”才是正道,生产优质的内容才能带来更多流量并留住流量,优质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设定目标的完成,比如变现、DAU(日活跃用户)、浏览量等等。去中心化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但让机会变成成功的起点必须有优质内容的铺垫和带动,不然那只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个机会而已。在去中心化的发展历程中,流量和用户都将是内容的价值所附加的对象,当然,也是内容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部分,所有的设定目标都依靠用户来实现,但是在去中心化历程中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因素。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没有中心的话秩序和规则将难以践行,太过扁平和民主会导致重要事情得不到集中处理,过于自由的个体聚散也会使得办事效率低下,因此未来互联网发展也一定需要巨头,需要多个中心,而对于每个中心而言,它的内部又需要多个次中心。当前世界,每个国家都是一个中心,而首都便是国家的中心,这些都是基于政治的中心;中国的BAT,国外的Google、Apple、Facebook都是基于商业的中心,这些商业中心跨越种族和地域,跨越习俗和文化,我觉得有一天它们将成为一种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中心——超政府中心,也许这就是去中心化的终极目标。
和朋友闲聊时谈到这么一个话题:互联网的发展让全世界的人讨论的东西都差不多,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差异越来越小,资源越来越集中于一小撮人的手里,这样的状况其实不利于社会发展。聊天的时候没注意,但其实这也和去中心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想法?
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这个观点需要互联网人的不断探索和论证,也许恰恰相反,也许殊途同归。
本文由@天行(微信公众号:Utianxi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但这问题就来了,每个中心又都想自己成为拥有更多个体的中心,就是更强大的中心。于是,就出现了运营推广这些互联网职位,而这些都是充分条件,不是必需条件,必需条件还是内容,也就是作者那句话“内容为王”,内容无论何时都是作为个体的第一需求,其他都是内容的附加需求。
但现在这个浮躁的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些附加条件甚至已经宣兵夺主,未来充满着不确定。但确定的是会是有着很多强大中心遍布的去中心化的现象。正如作者所言。
Google AI播客NotebookLM居然颠覆传统,Sam Altman赞不绝口的小众赛道揭秘!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以产品经理、运营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平台,集媒体、培训、社群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人和运营人,成立12年举办在线+期,线+场,产品经理大会、运营大会50+场,覆盖北上广深杭成都等20个城市,在行业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平台聚集了众多BAT美团京东滴滴360小米网易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总监和运营总监,他们在这里与你一起成长。
Tags: 欧易客户端